“三孩”时代 娃这样带!
建议:托育未来开启普惠探索 2022年8月17日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》指出,发展托育行业,将着力增加普惠性服务。发展公办托育机构,带动社会力量投资,支持用人单位举办,建设社区服务网点,探索家庭托育模式,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—3岁幼儿,通过以上多种渠道,鼓励多方积极参与,有效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。 事实上,早在2019年,国务院发布的《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》就提出,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。冀秋阳分析认为,当前托育人群中,普通工薪家庭占多数,他们面临着工作生活压力,将孩子送去托育机构,这样的“被动性型托育”会随着托育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,享受更多政策照顾。 广东省婴幼儿照护与早期发展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、标准化专委会主任冯荔雯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当前广东托育机构处于复苏回暖阶段,从2019年的5100多家发展为如今的6000多家,这得益于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党政府重视,各地相关政策推进落实。但她同时提醒,机构需要非常客观地研判行业发展现状,重新布局发展新策略。当前,大多数机构都为民营,而目前不少政策都在鼓励公办医疗机构、工会、企事业单位提供普惠优先的托育服务,建议托育机构在优化服务水平的前提下,将新的发展规划朝向开放普惠托位、公建民营、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办托,探索更多解决“没人带娃”问题的广东特色方案。 冯荔雯说,托育机构要首先注重规范经营,加快申请通过登记备案;围绕标准实施服务,让科学育儿“有据可依”。“所有托育机构都要做好‘保暖’的准备,”她提醒,“控成本、保托位、承接补贴,不要盲目扩张,在稳经济的前提下,发展质量、稳定生源,在安全规范的前提下持续提升机构整体服务水平。”
心声:选择托育——从“下策”到“上策” 每一位新手妈妈应该都有过谁来带娃的思虑,丽丽(化名)也一样。即将返回工作岗位时,面对还不到半岁的宝宝,她的内心也有过激烈斗争——带娃是个体力活,长辈年纪大,估计难以胜任;找保姆,让一个陌生人单独带幼小的孩子,自己实在不放心;辞职带娃,貌似对孩子成长最有利,但等孩子长大之后,自己还能顺利重归职场吗? 现在的妈妈们都深受“科学育儿”理念影响,带娃路上“顾虑重重”。 儿科医生说:母乳是宝宝最好的口粮;心理学家说:3岁前建立的安全感,将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;早教专家说:孩子90%的大脑发育将在3岁前完成,错过智力发育黄金期,后期弥补事倍功半…… 一言以蔽之:3岁前父母的高质量陪伴,非常重要。但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,实现如此理想的婴幼儿照护,难! 如此这般,送托育机构似乎成了“下策中的上策”:白天有老师科学养育、早教,晚上由父母高质量陪伴。 丽丽选择的这家托育机构配置不是最高大上的,但却是当下最优选择:离家近、收费合理、老师经验丰富,更重要的是,这家机构能接收4个月以上的宝宝,而市面上很多机构只收1岁以上的娃。 每个工作日的白天,丽丽都提着吸好的母乳,用背带背着宝宝坐公交车前去“上学”。和娃分别后,自己再赶去工作。下午下班,再把孩子背回家,和宝宝游戏、玩耍。周末则是全天带娃,有些辛苦,但也能应付。 丽丽起初最担心的是,孩子能否适应陌生的环境,但她发现,孩子的适应能力超出成年人想象。半岁的宝宝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吃饭、睡觉、做游戏。在集体环境中,孩子“有样学样”,慢慢养成了中午睡整觉、独立吃饭的好习惯。而丽丽也终于能从全天带娃的辛苦中走出来,回归职场,白天专心工作,夜晚享受亲子时光。 丽丽曾偷偷观察过自家孩子在托育机构的状态:和其他孩子们在一起运动、玩耍时格外积极,状态非常好,吃饭、喝奶都主动且独立;而在家时,有时父母疏于照顾,孩子只能“自娱自乐”,显得有些孤独。 和丽丽一样将孩子送托育机构的妈妈,还有很多。她们有的是家里无人帮忙照料,有的是在家里有长辈照料的情况下主动选择送往托育机构。一位二胎妈妈告诉丽丽,自己生大女儿时,夫妻俩工作繁忙,便将孩子送回老家请父母帮忙带,但婴幼儿时期远离父母的一系列问题在青春期开始暴露出来,如今大女儿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,这让夫妻俩决定,再苦再累,老二都要带在身边。选择托育,就成了这位二胎妈妈的首选。 现在,丽丽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,当年迫不得已送托的“下策”如今也成了育儿“上策”。
-END- 编辑 | 粤婴协林沐 来源 | 羊城晚报(文章节选)